江西省考财经类面试分数多少能进

九江西装定制-江西省定制西装

江西省考进面试分数线基本在135分左右。

总的来说,面试一般来说准备充足,分数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可控性低。而笔试只要你准备充足,掌握解题技巧,即可在答题速度与准确度上拉开差距,得分机会越大。如果自己能够在笔试成绩当中取得更高一些的分数,才会更有优势!既能获得进面的机会,还能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江西省乡镇公务员面试注意事项:

1、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建议大家尽量系统学习,这对于第一次进入面试的同学尤为重要,提前了解面试的流程、学到一些面试的基本技巧,也能够模拟面试的现场,让自己提前适应考试状态。

2、提前准备一套正装,尽量是纯色系的西装,以黑色为主(女生可以是裙装),衣服可以不是很贵,但必须要得体,不能够太宽松或者太瘦。如果面试当天天气很热,可以不穿西服外套,只穿衬衫即可。

3、如果面试地点离自己的住处距离很远,要提前一天到达面试地点周围选择宾馆住宿,即便距离不远也要提前规划出行路线,提前出发,给自己预留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上饶19号多少摄氏度

地理 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位于北纬 27°34' 至 29°34' 、东经 116°13' 至 118°29' 之间。东邻浙江衢州,南连福建南平,西濒鄱阳湖而接九江,北连景德镇和安徽徽州,居于闽、浙、皖、赣四省结合部而成为江西的 “ 东大门 ” 。 全市东西长约 210 公里 ,南北宽约 194 公里 。土地总面积约 2.28 万平方公里 ,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3.65% 。境内东南北部三面环山,西部临水,中部丘陵广布。基本地貌以山地、丘陵、湖泊为主。地型大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西向依次为边缘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北部黄山尾闾蟠结在皖赣之间 , 东部怀玉山脉绵延于赣浙边境,东南部武夷山脉迤逦入赣闽怀抱 , 西北部则与九江、南昌共托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昌江、信江、乐安江流贯全区。全境丘陵占总面积的 75 % , 水面占 11%, 岗地、平原占 14 %。历史沿革上饶之名得于“山郁珍奇”,素称富饶之地。秦属九江、会稽、丹阳3郡。汉为豫章、会稽、丹阳3郡。三国吴属鄱阳、会稽、新都3郡。晋属鄱阳、新安、信安、建安4郡。隋开皇九年改鄱阳郡为饶州,后罢饶州复鄱阳郡。唐武德五年改鄱阳郡为饶州,是域属饶州、衢州、歙州。乾元元年析饶州之弋阳、衢州之常山、玉山3县置信州,是域属饶州、信州、歙州,隶江南东、西2道。宋主属信州上饶郡、饶州鄱阳郡,隶江南东路。元主属信州路、饶州路及铅山州,隶江浙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分江西为五道,是域主属九江道饶州府、湖东道广信府。清沿明制。民国初主属豫章道、浔阳道。1932年主属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区。1949年属上饶、乐平2专区,辖景德镇市和上饶、弋阳、横峰、铅山、余江、广丰、东乡、玉山、贵溪、乐平、德兴、鄱阳、万年、余干、婺源、浮梁16县。1950年乐平专区更名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增设县级上饶市。1952年上饶、浮梁2专区合并设立鹰潭专区,旋改称上饶专区。1953年景德镇市升为地级市,由省直辖。1957年鄱阳县更名为波阳县。1958年浮梁县划归景德镇市。1960年上饶县并入上饶市。1964年恢复上饶县。1968年东乡县划归抚州专区。1970年上饶专区改称上饶地区。1983年乐平县划归景德镇市,贵溪、余江2县划归鹰潭市。1990年德兴县改市。2000年6月23日,批准,撤销上饶地区和县级上饶市,设立地级上饶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信州区。上饶县建于东汉未期建安年间,约公元205年前,初属豫章郡,不久改属鄱阳郡。晋初并入葛阳县,仍属鄱阳郡。南宋复置,隋开皇九年(589),再度并入葛阳县,属饶州。十二年,葛阳改称弋阳。唐武德四年(621),上饶县析出重置。七年,省入弋阳,乾元元年(758),再度析出重置,隶于江南东道信州。宋,仍属信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隶于江浙行省信州路。明洪武三年(1370),信州路改为广信府。四年,广信府隶于江西行省。民国3年(1914),上饶县隶于豫章道。15年,直属江西省。21年,隶于江西省第六行政区。27年,县城上饶镇改称广平镇。1949年5月3日,上饶县解放,广平镇及附近部分城区析出建立上饶市,全市总面积64.6千米,隶于上饶专区。1960年3月,上饶县并入上饶市,全市总面积扩至2554.6千米。1964年4月,上饶县重新分出,上饶市辖域仍同建国初。1993年5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上饶县的沙溪镇、灵溪乡、秦峰乡、朝阳乡划归上饶市管辖,市域面积扩到338.6平方千米。相当于原有面积的5倍,仍隶属上饶地区行政公署管辖。2000年7月10日,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通知,撤销上饶地区和县级上饶市,原上饶市改称信州区,隶属新设立的地级上饶市管辖。 行政区划江西省管辖。下辖十县一区 ( 信州区、 上饶县、广丰县、玉山县、婺源县、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弋阳县、横峰县、铅山县 ) ,代管一市(德兴市)。 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 70 余种 , 为江西省重点矿产资源区。储量居全国之冠的德兴铜矿是亚洲最大的铜矿。金、银储量分别占全省的 86.6 %和 65 %以上。上饶、广丰磷矿是江南八大磷矿之一。花岗岩、大理石、砚石等石材绚丽多彩、品种齐全,总储量达 440 亿立方米。煤炭、石灰石、瓷土、膨润土等非金属类矿产资源储量也非常丰富 ,

彭中天的人生思考

两年前,彭中天在45生日之后,开始陷入深深的思考。“我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疑惑。于是追问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什么?我目前拥有的一切是否就是生命的全部?”彭中天说。这时候他发现,之前所做的选择、所走的路虽说是自己的选择,但都是被一种外在力量推着往走,“无论是考大学还是下海经商,所有人生必经阶段都不是我发自内心最想做的事情”,他说,“我想开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于是,他安静地聆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终于发现从骨子里渗透的对于文化和艺术的热爱,才是他未了的情结。多年前,彭中天特意带他的父亲到黄山参观他们开发的项目,那时他很自豪地对父亲说:“您是在纸上画画,我是在地球上作画,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意义都一样。”如今,对于很多事物他发生了180度的完全改观。“企业历经百年之后有多少还会存活,100家最多有1家;而艺术家的作品历经百年之后有多少还会被铭记,100个至少有98个是如此。更不用说,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之价格会在市场上翻多少倍。”这成为了他投身文化艺术产业最原始驱动力。

从事金融投资二十余年,面对风云变化的资本市场,此时的彭中天也愈加理性且睿智。当看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遭遇的破坏时;当听闻为了获取暴利而将道德底线置若罔闻的商业行为时;当目睹人们的内心因为没有信仰而开始迷失且狂乱时,他开始重新思索财富对于生命的真实意义。“财富只能被继承和消耗,但文化却可以被传承和发扬。人类世界最后留下的是文化的积淀而不是财富的积累”,所以他说,“财富对于一个人而言,获取财富是人的一种能力,而如何运用财富则体现的是你的智慧”。

如今的他,意欲借助金融资本的力量去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仅只是出于内心的那一份警醒,还包括一份责任。“当下时代的特点,一是消耗性经济向循环经济型转型,二是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跨越,三是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郭梓林一一分析说。作为彭中天走向文化艺术产业的领路人,他不遗余力地对彭给予支持。“如果说21世纪是属于中国的世纪,那中国会输出怎样的价值观?它不是靠向世界输出低廉的牛仔裤和鞋就可以实现的,它必须告诉世界一个怎么生活,怎么生存,什么是好与坏,美与丑”,郭梓林说,“只有从经济上把握了文化和艺术的话语权,中国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被忽略的中国文化,曾经的断层让其难以维系;被低估的艺术品价值,也经由西方市场来把控。这一切成为了彭中天如此竭尽全力地用金融的手段去推动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最大理由。“艺术品产权交易的出现,是一个新业态的诞生,实现的是艺术市场从产品经营到资本经营的跨越”,彭中天说出了自己的观点,“目前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已经推出中国首个艺术品资产包,虽然只是探索阶段,但金融与艺术的嫁接必然成为趋势。因为当艺术品投资成为大众行为之后,它可以让社会闲散资金聚集到文化艺术市场而不是去冲击物质市场;另外以往的艺术品投资都是财富大佬对优秀艺术家的游戏,随着艺术品产权的分割,大众也可以进行艺术品投资。优秀的艺术作品从此不仅可为个人收藏,也可放在博物馆为大众分享,更具意义的是人们在分享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获得了收益。” 一直以来都是用数字理性分析的彭中天,此时更多的是感性的认识。“美术是先有美才有术,美是灵魂,术是载体。只有让艺术回归艺术,才可让艺术家的创作更加纯粹,而不用在创作的同时还想着自己的作品可以卖多少钱。当艺术品进入流通阶段之后,艺术品的价值很直接就能体现出来。虽然短期内会有投机或炒作行为出现,但随着艺术种类的逐渐丰富,还有人们对于艺术作品审美能力的增强,人们的投资也会愈加趋于理性。而且只有真正经历市场洗礼的艺术作品才能最终能体现出其最大的价值。”

谈到这里,彭中天的愈加兴奋。“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就可以发现,不光艺术品,所有的文化产品都可以将其产权价值借用市场的方式去评判和定义,并以证券化方式对这种评定后的价值进行分割乃至交易,这样就为金融业创新思维和实践、为文化企业提供更多更新的融资平台、更大限度的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与这个想法相映照的是,近几年来,彭中天先生集中了全部的精力和功力来推动国家级文化产权交易平台的构建。“文化产业也要与时俱进,不能总是在低水平徘徊,要实现由产品向资本市场的跨越,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从产品到产权,从小众到大众,从资源到资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具有本质的区别。它不仅代表了观念的进步,业态的改变,而是对文化生产力的一次彻底解放,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投资与消费需求的主动对接;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文化要守正,但不能守旧,落后要挨打,文化要出奇,在锐意创新的同时处理好质与量、本与末、是与非的关系。”语气坚定的彭中天此刻完全表露出“科瑞六君子”特有的事业豪情:“文化传承于文化,思想产生于思想!谁能定义一个时代,谁就将是时代的领导者,谁能顺应一个时代,谁就将是时代的领跑者。”

彭中天现在一直说自己是行走在“三界”(商界、政界和文化界)的边缘人。他不仅是老资格的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也曾经是江西省最年轻的政协常委,他把参政议政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和严谨的职责,推崇“语不惊人不休”。如今他开始逐渐淡化自己身上的商业标签。这些年来,他从科瑞身上去思考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他还追根溯源至中国传统文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寻找生存之本。此时,他发现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全然的变化。他不仅抛却穿了二十多年的西装领带,并且开始推崇中式服装的穿着,原因很简单,“不想再受束缚,而中式服装穿得很舒适自在,所谓名牌服装只是时尚流行的高端,而自我定制的服装才是装束文化的经典”,他说。他开始写书论著,空闲时还乐此不疲地在博客上发表观点,以完全开放之心态包容各种看法。在这过程中,他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可触碰。在当天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中可见一斑。午餐时他接到了一个电话,那是有人通过他儿子所在的学校取得他的****,并以学校的名义与他谈生意。对此他表示出很生气,当场对对方进行了批评:“你们是教育机构,不能利用孩子来达成自己的商业目的,这很不道德。”他一脸的严肃,丝毫不顾忌自己此刻性情的流露。这是一个富有激情的汉子,而他本人也坦言唯有激情才是自己做事的动力。而这种激情也曾在那天转化成深沉感染了在场的人:“如果不是儿时的老师以伤害到我自尊的言语刺激我,我可能就不会报考财经学院了;如果不是在银行里一直得不到提拔,我也不可能下海;如果。。。。。。,一生中总会遇上你当时接受不了的人和事,而正是这些人和事却促成了你人生转折的关键点,这兴许就是命运的安排,所有这些人和事都让我现在心存感激,由衷的感激。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得到别人的帮助实在太多,如果要列出名单,那将是长长的一串,此时此刻,唯有谢天谢地这个词才能表达我真实的心情。”

虽然驰骋商场多年,而他其实更向往文人的生活方式,并且一直保留着士者忧国忧民的个性。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断层,还有贵族文化的荣辱感基本消失殆尽的现状,他在困惑中开始觉醒,并一直不停地在思索,最终认识到只有中国文化之传统精髓才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安身立命之根本。

对于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宝藏,彭中天爱之若狂,对今天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和腾飞,彭中天更是盼之若痴、呵之如珠。眼前的这位成功的商人俨然是一位中国文化和文化产业振兴的虔诚守护者和激情推手。

壮年逢盛世,恨不入青史;回眸皆往事,善待进行时。

谁能想到这首充满士子情怀的吟颂竟出自这位成功企业家的笔下。就在本文定稿之日,彭中天先生把爱子送到了香山脚下,寄宿于接受国学启蒙教育的私塾,尽管爱子只有11岁。

品牌服装发展史

不同品牌服装有各自的发展历史,列举不完,下面列举中华古代文化发展历程:

1、 先秦时期的服饰

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别。天子后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级制度日益严格。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衣服的领、袖及边缘都有不同形状的花纹图案,腰间则用条带系束。春秋战国之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服饰,它是一种连体服饰。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福、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胡服的 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在军队里广为盛行。

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诸履之中,以舄为贵。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鞋是一种高帮的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来自西域,胡人骑马射箭时穿着,后来汉族人也逐渐接纳。

2、 秦汉时期的服饰

秦朝统治中国的十五年间里,秦始皇兼收六国的车旗服御,创立了衣冠服饰制度。秦朝的服饰仍然是连体式,宽袖、大袍,服饰制度严禁。

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因此,汉代的服饰中的冠制特别复杂,有十六种之多。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南北朝各少数民族初建政权时,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穿着,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

中原人民的服饰,特别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衣服的形式适体。六朝的服饰,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则穿褂襦,杂裾双裙,甚是美观。这个时期的服饰,可以参鉴《洛神赋》、《列女传》等图卷。

北朝的服饰,以合身的裤褶装、短袍衫,各式的靴子为特点,服装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妇女的服装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种花冠为点缀,进而导致宋代的凤冠定制。

南朝服饰 北朝服饰

洒脱娟秀的魏晋风度 锦履立花纹,绣带同心苣—晋

4、 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

隋初的服饰,比较朴素。袍衫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这种华丽的风格一直延续至唐代。

唐代初期,车服制度皆承袭隋制。到公元621年,才正式颁布车服之令,冠服制度开始确立。唐代 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唐代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吸收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外来的服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使得该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更富有时代的特色。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唐代许多新颖的服饰纷纷出现,胡服在此时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裤褶服饰的产生,将秦汉时期的交领、宽衣大衫、曳地长裙的服饰逐渐淘汰,转为盘领、紧身窄袖、合身的短衫、瘦长裙所替代。服饰逐渐的开放,强调体态的美感,配挂披或胡帽;鞋子除云头高履外还出现了小蛮靴。在加上织品的发展,许多轻薄细柔的布料被开发出来,因此透明的、多层次的穿着开始引领风骚。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装、胡服和所谓的“时世装”等。

唐代仕女下装多穿裙子,腰束的极高,甚至高过胸部。裙色以红、紫、黄、绿最多,其中以红色最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宽长的肩巾、下穿高头云履。妇女服饰展现性感魅力,其中著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属礼服的中单,是用透明的薄纱制成。在以往只当作内衣穿着,但是在盛唐时期,明衣被拿来当作外衣,并成为盛装。

女扮男装也是唐代的服饰特点之一。身着窄袖圆领长袍、配腰带、穿长裤,另外可以穿胡服、戴胡帽,女扮男装的模样;这些服装有宽袖、窄袖,有圆领、翻领,以及乌皮六合靴,是当时很有特色的服饰。

5、 宋代服饰

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饰均沿袭晚唐的服饰制度。新制颁发后,才逐渐将其服饰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称为常服)、时服(按季节颁赐文武朝臣的服饰)、戎服以及丧服。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边再穿长袖对襟褙子,褙子的领口及前襟绘绣花边,时称“领抹”。宋代的服饰主要的特点是清新、朴实、自然、雅致。

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其裤子的形式特别,除了贴身长裤外,还外加多层套裤。宋代妇女有缠足的习俗,因此裙长多不及地,以便露足。妇女的弯头短靴形状小巧玲珑。

宋代织品非常的发达,泥金、印金、贴金、彩绘、刺绣在服装上广泛使用。织品的质地轻薄、飘逸,给人秀丽之感。

6、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

五代十国以后,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这些民族的服饰虽然保存了一部分汉制,但更多的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特点。

辽代服饰衣冠服制并不统一。金代服饰初始也不甚完备,直到元代,服饰才日趋成熟,日渐华丽。元代服饰统称长袍,男女差异不大。用华丽的织金布料及贵重的毛皮制成;但是由于民族性质,分为蒙制和汉制两种。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为主的袍夫,交领、左衽、长及膝,下着长裙,足着软皮靴,是元代皇后贵妃所穿着的服饰。汉制的妇女服饰一般沿用宋代的样式,以交领、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为主,也常穿窄袖的长褙子,下穿百褶裙,内穿长裤,足穿浅底履,这类服饰是当时服饰的特点表现。

7、 明朝时期的服饰

明代对于整顿和恢复传统的汉族礼仪十分重视。首先,废弃了元朝的服饰制度,随后根据汉族的传统习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对服饰制度作了新的规定。

明代的男子服装恢复了唐宋的传统特色,以袍衫为主。朝服仍然免冠;文武官员祭祀时戴梁冠,穿赤罗衣裳;冠上的梁数及所佩戴的绶分别等级;职官公服穿袍,盘领、右衽、袖宽三尺,用丝或纱等制成。袍服的颜色有所定制:一至四品用绯,五至七品用青,八至九品用绿,并按照级别绣织各种纹饰。常服比较的简便,一般由乌纱帽、团领衫及革带等组成。

明代的妇女主要穿着衫、袄、霞披、裙子等等。衣服的样式大多仿自唐宋,恢复了汉族的习俗。普通的明代妇女的礼服规定只能为紫色粗布,不许有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等浅色,不许用大红及**。明代的仕女服饰有礼服和便服之分,礼服为宽大的上衣、大袖衫,便服则合身、窄瘦、修长,以长袄和长裙为主。这一时期,云肩、比甲(长背心)的使用最有特色。明代仕女穿着崇尚窄瘦合身,一般是对襟的窄袖罗衫与贴身的百褶裙;明代妇女喜欢将比甲当作外出服穿着,并配以瘦长裤或大口裤。

明代的缠足之风盛行,并以此为美。服饰多以团花为饰,喜欢紫、绿、桃红及各种浅淡色,至于大红、鸦青、**等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使用。

8、 清朝时期的服饰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和嫔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龙缘、红织金寿字缎和石青行龙庄缎

清代的服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代仕女服饰内容主要以旗装为主,包括:旗袍、大衫、大褂、宽口裤、宽褶裙,等等。这类服饰多为合领、右衽,领、襟、袖使用宽大的襕边作为修饰,袖子短而口宽,长及手;袍在身侧开高衩,下穿宽口大裤,足穿花盆鞋。部分清代的服饰沿袭明代的风格,以大褂和大衫为外衣,合领右衽,短袖而宽;下穿宽大的百褶裙,裙长及足,内穿宽口大裤,不穿绣花鞋。

清代的服饰融合汉满两族的风格,大襟长褂,以满族的高领、大襟缘边、宽口袖、衣长至膝的长褂配合汉人的发型、长裙、绣花鞋,有时外套长褙子,有明代的遗风。有些外套坎肩,形式为高领右任、无袖的夹衣,领、襟、衣缘同样饰有宽大的缘边,下穿宽口长裤,足穿尖头绣花鞋。这些都是清代典型的穿着造型。

9、近代服饰 (西风东渐话变革) --辛亥革命后的服饰

自乾隆之后,西洋商品日渐输入我国,制装的外来原材料大大吸引着国内的妇女们,于是在衣着家具上明显地出现了变化,形成崇尚“新式”、“西式”的风气。

辛亥革命后,服制形式大变,清代的官吏衣着和顶戴都被淘汰。最突出的就是剪辫,当时“剪”与“留”,已经成为革新和保守的分水岭。剪辫的先行者是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偏远乡村仍不轻易接受。当时旗人盛装虽然消失了,但是旗袍仍然存在,女学生中的“蓝布大褂”是领衔的式样,而后日渐流行起来。

由于**的出现,**明星成为逐渐显赫的人物,上海成为中国女装的大本营,粤装、港装成为上海装的一个支派。民国初年女子的生活起了变化,居住在大都市的摩登女子,受外来思潮影响,纷纷走出闺房,奔向社会,投身**业、商业、手工艺业、做教员、舞女以至做官吏等,由于此类职业的要求,改装换容就成为必然之事。

由于城市与外界交往频繁,因此服装的款式、材料变化快,而边远山区和农村,相比之下几乎相差 一百五十年。比如当上海女子已经开始整烫头发,足着高跟鞋时,河北的三河县妇女头上还戴着三、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还缠着一双“三寸金莲”;当北平的贵族妇女已经着贴身旗袍之时,在甘肃还有三十年前上海时兴过的大镶滚袖衣。民国元年政府规定了男女礼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礼服和常礼服。大礼服分昼礼服和晚礼服两种,均采用黑色衣裤和领结。常礼服有西式和中式两种,中式即长袍马褂,女子礼服是身长齐膝,有领,对襟式,裙的前后有镜面,两侧做裥,两端有带结的式样。都市女子结婚采用头披白纱,身着丝织礼服,手持白色花束,举行"文明"结婚,农家女子仍然穿红袄戴珠冠,乘坐红轿,保持着旧式风俗。民国初年,福建一些地区甚至还在延用着明代的婚装,女子头戴瓦楞帽或方巾,身披霞帔戴珠冠,男人头戴大礼帽,上缀红缎辫或红丝线,这男女二者的装束实不相称,与都市的距离也更大。

北伐以后,政府规定新服制,男子采用中山装和西装。这两种服式均为外来式样,在官职人员和知识界比较多用,夏季选用白色,其他季节选用黑色或深色。长袍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种。立领、三袋七个扣子的学生装主要是高等学府的制服。长袍外加坎肩、马甲使用也很普遍。此外上衫下裤或外罩一条纻裙(围系式的或长或短的小裙),是乡间男女的普遍装束。女装在这个时期变化较大,有保留清式偏襟衣裤的;有上衣下裙仿效西式的;学堂中女学生多着偏大襟上衣底襟圆摆,齐肘中袖短衫,黑色绸裙。社会妇女的常装仍以旗袍为主,民国廿年以后这种装束又普遍流行起来。新装的总趋势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各种素色或者印花面料的曲线长旗袍,特点是在衣边加镶条、补花或衣外加套小马甲和丝质围巾,另一种是上衣下裙分开的衣裙式。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外来商品的进入,西方生活习俗的渗透,国内大城市女子频繁地出入交际场所,使得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合体着装最为突出,洋式衣裙还要配上眼镜和手表,遮阳伞握在手中,更显新潮和浪漫。瓯洲和东洋摩登时装,从短裙、内衣以及色彩等方面影响着国内的女子,仿效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模仿美国的简便装束,爱好运动的女士们多穿红色镶银铃的百褶裙,并以胸罩代替旧时的肚兜〈我国自古流传至今的一种用红布绣花,并加金银链,挂在颈部的护身衣)。此外连衣裙〈五十年代苏联称"布拉吉"〉也较为普遍,追其根源,我国古代传统服式就是上衣下裳的连衣形式,只不过由西方再度传入则更加简化和便于活动罢了。在民国以后的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裘衣仍盛行于富人之家,反毛大衣外用是自古至今的贵重衣物。清代的“端罩”也是一种反毛对襟式外衣,其区别在于不是翻领。“斗篷”是一种外出常用的服式,着此装潇洒自如,风度翩翩,当时这种斗篷在上层人士的男子和老年女子中比较流行。以上服式虽然只有几种类型,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区差异较大,所以众多地区的服式可从几种类型的服式中利用色彩、装饰、原料的不同,选择,变异出更多的服式品种来。

皮鞋、提包和伞,都是日本"东洋女"带进来的。光绪末年在广州就已出现过这种装束,被人们称为"自由女"装束,这表示了她们开放的思想和行为。民国初期开始有一些人行“文明结婚”、做“文明事业”、成立“小家庭”等,他们所穿的摩登服装叫"文明装"。西方服装对我国的影响,主要在二战后的时期。我国女留学生有不少去瓯美名城寻求配偶,于是将东方的装饰艺术带向西方,同时又将瓯洲的服装、饰物和化妆品等带回我国,这些女性自然而然成为外国商品的推销者和消费者。

时装的兴起,也促进了童装的发展,迫使不利于儿童身体发育的紧窄小旗袍和短褂改变成适合身体发育的新式童装。